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

高雄右昌楊清溪墓



昨天(11月3日)聯合報第七版社會版由記者陳金聲先生刊登楊清溪的飛機,


讓堂主一直以為此墓因遷塚而消失了,二年前堂主為了拙著《台灣的古


墓》一書,曾數度前往高雄右昌楊氏古厝,經其後代帶往右昌公墓尋找,


來才知已拾骨遷移。


原以為這特殊的飛機造型的墳墓已不復見,今經由陳先生的報導,讓堂主


想找個時間前去瞻仰台灣第一位以飛機進行鄉土訪問飛行的勇者。


以下是堂主所寫的《台灣的古墓》一書中,對楊清溪的介紹:


楊清溪墓

年代:昭和9年(1934年)

地址:高雄市楠梓區右昌公墓內(今已遷至三信公墓)

  
楊清溪為高雄楠梓地區的望族之後,昭和5年(1930)考入日本東京立川飛行學校,昭和8年(1933)獲得飛行士資格,並得到台中清水楊肇嘉的資助,購買「薩爾牟遜」式日製機種,於昭和9年(1934927日運抵台灣,並由楊肇嘉命名為「高雄號」。同年於台北舉行處女航,進行環島一周的「鄉土訪問飛行」。


    同年1029日高雄號依計畫由鹿港飛回台北,完成「鄉土飛行訪問」,113日楊清溪因搭載好奇親戚,飛上台北空中鳥瞰,不料遇到亂流,於台北練兵場溪畔墜機身亡(日治時期東園町54號番地的河岸沙洲)。






原葬於右昌公墓內的楊清溪飛機墓(朱瑞徵攝,取自台灣的古墓一書)








原在右昌公墓內的墳墓 (朱瑞徵攝,取自台灣的古墓一書)


楊肇嘉為永遠紀念楊清溪,在失事地點立碑,並請雕塑他的銅像和「高雄號」的飛機模型,以紀念這位飛行士。楊清溪的墓園位於高雄右昌家族墓園,其墓園亦為「高雄號」飛機模型。




楊清溪的老家楊家古厝位於高雄楠梓右昌,是高雄市定古蹟。楊家祖籍泉州府南安縣,來台傳至第七代楊雲峰、楊雲漢兄第同科考取武秀才,古厝建於光緒8年(1882),正廳門楣書有「兄第同科」,傳為地方美談。







目前,楊家古厝保存相當完整,在古厝的正廳內,有一片當年失事飛機的機翼,機翼上有「J-BEQF」字樣,楊家後代在機翼旁寫有「故第八代楊公一等飛行士楊清溪愛機「高雄號」機翼」。


以上是堂主的文章,但經細讀聯合報的文字內容,有幾點訛誤需要說明:


1、由台灣文獻會出版的《楊肇嘉傳》,提到這架高雄號飛機是楊肇嘉購


買贈與的,亦由楊肇嘉取名為「高雄號」。報載此飛機係由楊清溪之兄


長購買!可能有誤!


2、楊清溪已完成環島鄉土之旅,在11月3日時於台北飛行時墜機,


而非環島之旅時墜機!當年墜機地立有紀念碑。


此外,當年墜機時的機翼,目前懸掛在高雄右昌楊氏古厝正廳的牆面。


最後,不知有誰可告知三信墓園在那裡,希望能告知,堂主想前往瞻仰


追思!感恩!


堂主

4 則留言:

  1. 我有看到聯合報看到。
    我第一次看到飛機的墓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應該把這ㄍ故事拍成電影~應該是很好ㄉ題材^^

    回覆刪除
  3.  楊肇嘉固為中部望族涉及政經界,但右昌楊家也是高雄右昌望族,遷台之後彼此非親屬關係,在能力所及且非親非故下,不太可能接受錢財捐輸。楊肇嘉回憶錄認為他購買並贈送飛機,恐非事實。楊肇嘉先生安排楊清溪的環島行與治喪會,確實出力不少,但飛機卻不是他買的。此回憶錄提供不少有價值的台灣本土文獻資料,但資料不盡然沒有錯誤。楊清溪的飛機是由其長兄楊亦安,與之後擔任台灣第一任民選縣長的二兄楊仲鯨,變賣田地,以二千餘元購得。請參見 1. 高雄人物評述(第一輯)春暉出版社民國72年出版,2. 楊家族譜2007年ISBN 978-986-83256-0-9。
    又: 三信墓園在高雄燕巢,也有一個新的飛機墓
    [版主回覆04/07/2011 19:45:04]謝謝告知!當時閱讀楊肇嘉資料時,對購買飛機一事亦頗意外,但右昌楊家出資二千元,是買不到飛機的,應是許多人出錢出力促成,較為合理。而楊肇嘉只是贊助者之一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堂主提供有關楊清溪飛行士的資料,很難得,讓大家知道台灣的飛行歷史不是始自國民政府軍。有關楊清溪的購機來源,不必然從楊肇嘉得知。楊肇嘉固為中部望族涉及政經界,但右昌楊家也是高雄右昌望族,甚至比楊肇嘉祖先早遷台,彼此非親屬關係,在能力所及且非親非故下,不太可能接受錢財捐輸。楊肇嘉回憶錄認為他購買並贈送飛機,恐非事實。 楊肇嘉 先生安排楊清溪的環島行與治喪會,確實出力不少,但飛機卻不是他買的。此回憶錄提供不少有價值的台灣本土文獻資料,但個人記憶不見得真切,資料不盡然沒有錯誤。楊清溪的飛機是由其長兄楊亦安,與之後擔任台灣第一任民選縣長的二兄楊仲鯨,變賣田地,以二千餘圓購得。請詳見 1. 高雄人物評述(第一輯)春暉出版社照史著民國72年出版,2. 楊家族譜2007年ISBN 978-986-83256-0-9。
    又:三信墓園在高雄燕巢從大成路進入。
    [版主回覆04/11/2011 14:31:17]謝謝告知,文獻史料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士發掘,讓資料更為詳實。
    堂主

    回覆刪除